top of page

鄉村品牌的塑造

Cynthia Wong

如果你覺得有些事情對自己很有意思,

會令人生有清晰的目標,

想像進行的過程會不期然笑起來,

心裡說:「真喺好好玩!一定要做!」

實踐起來對社會有很大很大的好處,

卻無法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瘋,

(香港人的悲觀無夢時時令我胃痛發作。)

那你便自己一個人去幹,

好好享受它的高低跌宕與發現,

這件事最後必然能成為一個寶藏。

這張在Provence的Gorges展覽館的照片攝於2014年。

但在2011年租用那荒廢的青磚屋時,

我已決定Brand build上村。

當時我仍然是農業編輯顧問。

我沒有跟任何人說,

因為很多事情一旦說出來便注定會失敗。

Brand build上村的基礎思考與方法:

思考的基礎是:「本土資源的運用與身份認同」,

要解決的問題是:「由中環價值引伸出來的生活缺乏症候群」。

使用的概念是:「我們已經擁有一切讓我們能夠發揮的本土資源,我們只需每天仔細地生活,深度地欣賞當下人事物背後的傳統文化與歷史含意,然後把它的價值透過一般人容接收及理解的方法彰顯出來。」

途徑:「使用村落當下發生的生活事情和人與人之間的微小交流,透過文字與影像(相片與影片)清晰有趣帶感情地表達出來,以期連繫都市人的心靈。」

物質顯示的方法:「透過在青磚屋裡銷售老種、本土雞蛋花的生產方法、傳統食物製作... ... 希望跟綠色朋友分享和啓發。」

2013年我開田還沒有收成前,

我跟認識食物生產的深綠朋友說:

「你們可以生產使用本土作物的副食品嗎?我可以負責推廣啊... ...」

沒有一。個。人。回。應

事情的轉捩點發生在2014年生活書院擺攤後,

得到傳媒報導,

綠色朋友由不停銷售台灣產物,

轉向宣傳她們那些使用本土生產的手工食品──

我心裡知道,

香港人是沒法擺脫中環價值的,

即使人們說他們天天在田野。

我覺得,

直至人們從內在找到自己是誰,

並深度接受這個身份,

心才能穩定下來,

不必追求外國的東西,

不必回應外間的變化。

從自己感到需要幹的事情開始:

「我如何可以跟相同價值觀的人一起生活呢?」

這是我心底裡不停嘗試找出答案的問題。

找到解答的方法然後行動,

社會價值觀的改革,

便從你這一個宇宙中的微塵開始。

你不必搞座談會、講座什麼的,

事情只有透過行動才能產生變化和影響。

跟在荔枝窩和林村努力的朋友分享──

當下。事成

注意:

小花園生活已於2017年12月離開上村,

我們期待找到更合適的地點重開茶室.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圖:在Gorges看到這些資料,一再確定我的想法沒有錯。

Comments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