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有機農業及土地運動的五個建議

大家都在努力為香港人提供優質的有機農產品,
而業界一直未能突破困境,
以下的內容是我在這行業十年來的觀察,
1. 本地有機農業運動其實是「有機食物教育運動」,首要的對象是市民而不是農業,這正好解釋為何市民由不相信有機食物,至大大小小有機商店如雨後春筍般成行成市,而本地蔬菜自給率卻連年下跌,現在連馬莎百貨也專程由英國運來新鮮食物,你便知道「有機食物教育運動」有多成功。過去三十年只有很少社會資源用於農友的種植技術、農場發展、開發銷售渠道 ... ... 等有實質經濟效果的事情,大量培育本地老種聽起來更是一個笑話。基本上消費者要很用力才能持續買到有機作物,而有機農友則不時感嘆沒生意,我們的農業是在這種情況下悲情起來的。
2. 我覺得推動本地有機農業,主角不該是有機農夫,而是香港下一代的孩子。每個國家地區有良知的領導,都關心下一代的健康與智力發展,他們是一個地方的未來。整個農業政策都應該以能夠供應充足、本土、高質素、清潔的食物為目標,才能對得住納稅人和他們的下一代。然而,一般香港父母是不會特別關心一個有機農友的生計:你被收地沒田耕你就去轉行打工吧,你喜愛田園生活你便自己去找其他地方 ... ...倘若市民沒法把自己孩子家人的健康、人生和生活與本地種植的食物連繫起來,再多悲情農夫也沒法令他們從心底裡支持本地農業。
3. 有件事我一直不明白的:共同購買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, CSA)的模式在香港已發展成熟,而且早幾年的本土運動已打了個底,加上日益嚴重的醫療制度問題,其實很多市民都不怕麻煩去學習成立CSA,為何就沒有NGOs去找資源(例如申請各種基金的撥款)來推廣呢?只要每幢大廈成立一個CSA,香港農業想縮小都很難啊。
4. 近年業界都了解到農業加工副食品的可能性,但由於要符合法例要求便要營運食品加工工場申請牌照,個別農場發展規模較細,未必能有資源經營一個工場,即使有亦未必能發揮最佳經濟效益。我覺得有資源的業界應該找地方建立「香港有機農業食品加工中心」,令無法負擔加工工場支出的農友,可分時段租用設施,生產自己品牌的農產品。這樣做不單可延長過剩的農作物的價值,亦為香港人提供優質的副食品。當土地能提供更高經濟效益時,荒廢的土地便減少。
5. 我亦建議業界應要求政府強制超市設立「香港有機農產品銷售專櫃」,超市與農友三七分帳,超市不能收取上架費等雜項。只有在政策傾斜到本土有機農業上,孩子才能真正受惠。你也許會覺得這干預自由市場,但法國政府「立例要求超市不能將沒賣出但還能吃的食品丟棄,並強制必須捐給慈善機構和食物銀行。」這種干預對消費者以至整個社會都帶來好處,只要清楚解釋,相信市民會積極支持。
相關新聞: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B3%95%E6%B5%AA%E8%B2%BB%E9%A3…
暫時想到這裡,請大家多多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