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談:農產品包裝

圖片看到的是小花園發展中期的包裝設計, 是臨急抱佛腳之作, 不甚滿意。 但可見統一標籤的確有助在初期發展農產品, 快點接觸和測試市場反應。
產品包裝設計是我十分著重的一個課題, 我做了很多料資搜集, 為的是不想與其他產品有「相似」的地方。 設計「當下!有機茶」的包裝時, 曾接觸過四位平面設計師, 其中一位甚至是有經驗的台灣包裝設計師, 可惜真的花了數千元做了兩個初稿, 還是沒法做出令我滿意的設計來, 因為過程除了設計還包括很多其他細節, 包裝物料選擇及成本、包裝方法是否簡易快捷... ... 就設計和物料這兩件事, 可以在短時間大幅消耗一個人的意志, 和把幾個朋友變成個仇人的!^^
初期我時常到不同市集, 想尋找合適的包裝生產者合作, 我甚至帶過一位很會做織物的手作人到南涌, 看看有什麼農場棄用的物料可以用來作產品或包裝, 我的想法是希望由中心的農產品, 發展週邊的本土生產鏈, 包裝設計及生產, 可以是圍繞著本土農產品成為另一經濟區塊, 越多人加入這個農產品經濟圈, 鄉郊土地的使用便有越多stake holders, 香港人對土地運用的bargaining power便更實質, 因為在的觀察裡, 口號是用來ego feeding和維持NGOs的生存, 對土地保育的作用是有限的。 (又開罪了各位NGOs朋友, 然而如果主要funding是來自政府, 你越高級便越要作出compromise, 因為去到最後你也要供樓。)
綠色界別的朋友十分踏實, 他們明白農產品得來不易, 所以不會著重包裝。
然而,我打的是一個真正的本土消費市場, 所以我必須尊重到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。 因為一般香港消費者非常著重包裝, 而香港農產品本身生產成本十分高, 所以必須從細節裡思考如何減低包裝的成本, 一方面令格價變得可親, 另方面亦可減碳。
希望稍後有機會跟有興趣的朋友詳細分享, 尤其是花茶產品的包裝方法經驗, 希望大家不用浪費投資。